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阅读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25-08-31 19:41:10 加载中...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以中流砥柱之姿,引领全民族抗战取得了辉煌胜利。当时国家权力掌握在蒋介石、国民党政府手中。在这种背景下,为什么说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伟大胜利呢?

1939年,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概括:“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笔者从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个方面,通过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表现对比,论证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的科学论断。

中国共产党率先高举武装抗日旗帜,积极倡导并推动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决维护、巩固、发展统一战线,是当之无愧的团结抗战核心

“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超越国内阶级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之时,国民党却实行“不抵抗”政策,对日妥协退让,声称“攘外必先安内”,执意打内战。而中国共产党秉持民族大义,担负起民族救亡的历史重任,庄严宣告了中国人民与日本帝国主义战斗到底的坚强决心,呼吁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明确提出了党的基本策略任务是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大局为重,尽弃前嫌从中斡旋,最终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推动国共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过去如果没有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和陕甘宁边区真心实意地出来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那就无人发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无人领导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那就无从实行抗日”。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委实不易,而维护、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更为不易。全民族抗战初期,国民党表现出一定的抗日积极性,先后进行了淞沪、忻口、徐州及保卫武汉等战役,并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逐渐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团结抗战局面几度濒临逆转。面对危难局势,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民族大义为重,坚定不移推动全民族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采取既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政策,连续打退或制止国民党顽固派三次反共高潮,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为最终夺取抗战胜利提供了政治保障。共产党人的措置咸宜,不仅团结了中间阶层,也使国民党统治集团不能不继续坚持抗战,是当之无愧的团结抗战核心。

著名民主人士梁漱溟曾评价:“自日本侵略中国后,中共提出一系列的抗日主张,特别是国共合作,一致抗日,深得人心”“声光几出国民党之上”。历史充分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没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没有全民族抗战。这是中国共产党中流砥柱作用的一个鲜明体现。

中国共产党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战略总方针,提出和实施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领导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战主战场,是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

全民族抗战初期,人数众多的中间力量,把抗战的希望寄托在掌握全国政权的中国国民党身上。而国民党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只是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抗战,不愿意实行民主、改善民生,不敢于发动和依靠人民大众;同时,国民党还总是把抗战胜利的希望寄托在国际支持和援助上。与国民党实行的片面抗战路线不同,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主张实行全面抗战的路线,强调抗战是涵盖经济、政治、军事尤其是包括全民总动员的全面抗战,必须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这两条不同的抗战路线的存在,“就是一切中国问题的关键所在”。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制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实行全国军事总动员和全国人民总动员等一整套措施,标志着全面抗战路线正式形成。中国共产党坚持动员人民、依靠人民,推动形成了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洪流。历史证明,坚持全面抗战路线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抗战中的科学运用,是全民族抗战能够取得最终胜利的重要原因。

为动员并组织人民群众进行全面抗战,必须明确地提出抗战的军事战略方针。毛泽东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发表了《论持久战》,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论持久战》的卓越之处,不仅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等错误观点,而且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提出了一整套动员人民群众,在持久战争中不断削弱敌方的优势、生长自己的力量,以夺取最后胜利的切实可行的办法,大大增强了人们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

中国全民族抗战爆发后,逐渐形成战略上互相配合的两个战场,一个是主要由国民党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一个是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主担负的敌后战场。

全民族抗战初期,由于以阵地战为主,一味被动防御,中国军队虽浴血奋战,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企图,但自身在惨烈的消耗战中蒙受巨大损失,无数爱国将士饮恨沙场。随着淞沪会战失败、首都南京沦陷,国民政府内部弥漫着悲观情绪。怎样进行持久抗战?中国共产党从敌我力量对比尤其是武器装备悬殊的实际出发,确定了“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战略方针。中国共产党坚持持久战战略总方针和游击战战略方针,始终战斗在抗日最前线。

在战略防御阶段,当国民党军队败退之际,八路军、新四军义无反顾地挺进敌后,创建一系列抗日根据地,开辟了广大的敌后战场。在战略相持和反攻阶段,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抗日军民在敌后广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敌后战场逐渐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主战场,实现毛泽东“必然要成为坚强的台柱子”的预言。整个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游击队,共作战12.5万多次,歼灭日、伪军171.4万多人,抗击了60%的侵华日军和95%的伪军,对坚持抗战和夺取抗战胜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是中国共产党中流砥柱作用的另一鲜明体现。

中国共产党在斗争实践中有力地推进党的建设“伟大的工程”,以自己的政治主张、坚定意志、模范行动,指引了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捍卫民族独立最坚定,维护民族利益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最勇敢。为了使全党切实担当起历史重任,全民族抗战初期,毛泽东指出:“一个政党要引导革命到胜利,必须依靠自己政治路线的正确和组织上的巩固。”为了胜利地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紧紧围绕党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在斗争实践中有力地推进党的建设“伟大的工程”。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问题。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从思想上武装了中国共产党人,使他们极大地增强了参加和领导抗日战争的自觉性。整风运动使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全党范围内深入人心,实现了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下全党新的团结和统一。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党的建设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奠定了坚强的思想政治基础。

作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的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以自己的政治主张、坚定意志、模范行动,在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作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政权建设方面,国民党这个曾一度获得全国认可的战时政权,因其拒绝革新政治,无意改变一党专政,经历了由有一定生气和权威性的抗战建国领导中心向日益专制和腐朽的一党专政工具转化的过程,导致弊窦丛生,大失人心。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敌后根据地以抗日、民主的旗帜把民众紧紧凝聚在一起。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主力部队和政府机关实行精兵简政;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并团结各阶层人士一起抗日,进一步贯彻执行“三三制”原则和减租减息的政策;为了密切军政、军民关系,在军队中开展“拥政爱民”运动,在人民群众中开展“拥军优属”运动。这些有力的政策措施体现了党实行民主政治、接受人民监督的诚意,体现了政治上的胸襟与自信,为统一战线、全面抗战提供了制度保障。

经济建设方面,因税收和公债收入不足,军费激增,国民政府大量增发法币,导致物价飞涨;官僚资本通过囤积居奇、操控外汇和走私等手段垄断资源,导致国统区经济恶化,民众对政府不满加剧。相反,为克服严重的物质生活困难,中国共产党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抗日根据地掀起大规模的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人民负担大大减轻,军民生活明显改善。

文化建设方面,国民党顽固派继续执行文化专制政策,推行文化复古主义,打压进步文化,企图建立文化独裁统治,从而不得人心。相反,中国共产党开展广泛的文化建设和精神动员,提出建立中华民族新文化的目标,打造党领导下的文化队伍,明确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发展了抗日的文化教育。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化建设,为全民族抗战提供了坚强而主动的精神力量,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凝聚起伟大抗战精神,为中国的抗战提供了文化和精神滋养。

作风建设方面,国民党虽三令五申惩治贪腐、整饬吏治,但受制于国民党一党专政,基本成为一纸具文,没有实际约束力。西安当时是国民党在西北的政治中心,文恬武嬉、吃酒打牌、跳舞嫖妓现象突出,有人甚至借机大发国难财。中国共产党从维护党的形象和人心向背高度来看待党群、干群关系,高度重视作风建设,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保持革命队伍旺盛的斗志和廉洁的作风,最终以“延安作风”打败了“西安作风”。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政治民主、经济发展、文化先进、作风优良,同国民党统治区政治独裁、经济停滞、文化专制、吏治腐败的局面,形成鲜明的对照。“重庆有官皆墨吏,延安无土不黄金”,这一当时国内广泛流传的说法,反映了战时的人心所向。中国共产党在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作风建设等方面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指引了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越来越多的人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中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这是中国共产党中流砥柱作用的又一鲜明体现。

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的伟大抗战,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在其中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共同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上述从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这三个方面的对比看,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倡导建立、积极推动、坚定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全面抗战路线,提出和实施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开辟了广大的敌后战场和抗日根据地,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并以自己的政治主张、坚定意志、模范行动指引了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是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中流砥柱”是对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历史作用客观且形象的定位。

正如毛泽东所指出,“三次革命的经验,尤其是抗日战争的经验,给了我们和中国人民这样一种信心: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馆员)


责任编辑:管理员
视频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