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文化
西安多所学校试水“无作业日”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5-11-25 21:02:02 加载中...

      放学先读书,再参加足球校队训练,回家后练习传球颠球,还会和家长一起劳动、玩数独等益智游戏,能多陪伴父母和妹妹,感觉特别幸福。”西安高新第二学校六年级学生孙杨兴奋地分享着自己周三的日常。

  教育部日前针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阶段性特点及各类突出问题发布《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其中提出鼓励每周设置一天“无作业日”。孙杨学校生活的变化就源于此。记者走访发现,西安已有多所学校陆续尝试此类探索。

  11月12日,西安高新第二学校,“无作业日”温馨开启。操场上,彩绳翻飞,孩子们跳绳时脚尖轻点、笑声清脆;跑道上,孩子们步伐轻快,活力与欢腾洒满整个校园……该校副校长刘建虎说:“每周三,我们学校不布置任何书面作业,取而代之的是系统化、可选择的素养活动体系。活动围绕‘阅动融合、按需适配、家校联动’三大原则,涵盖自主阅读、体能锻炼、劳动实践、兴趣拓展等多个维度。文化课老师会结合学习情况推荐优质书目,体育老师分年级定制趣味运动内容。学校也倡导将这一天变成‘亲子互动日’,希望家长能积极参与,家校联动凝聚育人合力。”

  西安高新区第三十六小学也把每周三设为“无作业日”,以主题实践为核心搭建书本与生活的桥梁。该校教导主任谢朋军说:“‘无作业日’以‘实践性、生活化、趣味性’为导向,推出形式多样的活动,比如为家人做菜、树叶粘贴画创作、体育锻炼或自主阅读等。我们减下去的是重复性、机械性的笔头作业,增加的是亲子互动、劳动实践的时间。”

  “别人的孩子学,自家孩子不学,能安心吗?”“如果只是自家孩子学校推行‘无作业日’,其他学校的孩子还在正常‘刷题’,长此以往会不会拉大差距……”

  针对“无作业日”,部分家长表示支持,认为减轻了孩子的学业负担,满足了孩子兴趣发展、与同伴互动的需求,也让亲子互动时间增多,让成长回归本真。但也有家长表示担忧。市民李女士担心“无作业日”流于形式,怕孩子把时间都花在看电视、玩手机上,希望学校多安排运动、实践类活动,让孩子在自主探索中收获成长。

  对老师而言,“无作业日”更是一场“提质增效”的考验。要摒弃传统书面作业的惯性,要围绕学情定制分层、有趣的素养活动,要提前筛选优质书目、设计安全可控的实践任务,还需及时化解家长焦虑,用专业设计让“无作业日”真正成为育人的有效延伸。

  “无作业日”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西安高新第二学校六年级(2)班学生郑茹艺说:“‘无作业日’能让我和家人多相处,增进感情,身心都特别放松。”她喜欢在这一天读书、运动、做手工、唱歌,参加丰富的社团活动。

  西安高新第二学校小学部负责人靳祥说:“学校的‘无作业日’实践是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我们从最初在周中分学科、分日期进行尝试,到如今将每周三固化为全校统一的‘无作业日’,每一步调整都是为了让‘无作业日’的相关安排更科学、更有效。”

  “‘无作业日’不是教育的‘留白’,而是成长的‘转场’。”刘建虎表示,学校希望借此打破传统作业形式的局限,将时间真正还给孩子,引导他们在阅读、运动、实践与兴趣中发现自我、发展潜能;学校通过结构化的素养活动,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合适的空间健康成长。

  采访中,不少教育工作者表示,“无作业日”并非简单取消作业,而是对教学质量、教师能力和家校协同的综合考验,需要学校打破课堂界限,教师转变角色,家长积极配合。要让作业回归育人本质,让教育跳出纸笔局限,真正看见孩子、关注孩子、成就孩子。(记者 王娇莉 见习记者 张桢璐 宋可青)


责任编辑:管理员
视频聚焦